一份药企研发投入榜单,半部中国新药发展史。百济、恒瑞、中生制药、复星、石药……50家药企5年研发投入图景,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谁不进而退?谁已跑出老远?谁在能跑的时候放弃了狂奔?
很大程度上,研发费用支出仍是衡量一家公司研发创新实力以及研发创新潜力的重要因素,是维持其生命力的重要保障,研发水平的高低则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不用追溯太远,仅看中国药企近五年来的研发投入,已经能品出新药开发的火药味,强者恒强的压迫感,以及修炼内功的必要性。也看到在仿制药集采、鼓励创新药等政策,剧变的市场环境,新冠疫情及多种因素的催化下,药企的变与不变,信念和坚守,拿起与放下,加速与失速。
2018年,研发投入T0P50药企费用总额为330多亿元,此后每年均以超10%的速度增长,2022年约达到866亿元,其中TOP10企业砸钱力度每年直接占据半壁江山。
百济、恒瑞、中生制药、复星医药(33.960, 0.14, 0.41%)、石药、信达稳居研投TOP10俱乐部,且投入金额逐年增长。百济狂甩各家,从46.6亿元一路飙至110多亿,2022年总额超过了第二名恒瑞和第三名中生制药研投之和。金斯瑞2019年从18名跃升至7名之后,一直活跃在前十以内,再鼎在10名上下徘徊,科伦、翰森近两年掉出前十,而和黄、君实强势挤入。最令人唏嘘的,基石药业失守,2022年排名骤降至40名开外。
TOP50以内的诸多企业排名起起伏伏,有的飞升,有的在聚光灯下消失。从时间纵向来看,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逐年递增,也有研投上涨后降低的企业,如康弘,有的投入近三年明显大涨,如一些新冠疫苗研发公司。从研发领域来看,药企近年来主要集中于生物制药和少数头部化学制药领域。最值得关注的企业有哪些?
研投TOP6:稳、准、狠
TOP10企业研投总额能顶余下四十家,其中绝大部分“砸钱”贡献来自至今雷打不动的前6家企业:百济、恒瑞、中国生物制药、复星医药、石药和信达。
百济烧钱最猛,已经无人不知。
近五年,百济累计研发投入超400亿元,2022年研发费用突破110亿元。且其“烧钱模式”还在继续,预计2024年起每年将推动10款以上新的分子药物进入临床阶段。
很早之前,还是“新生代”的百济已为一群研发经验颇丰的科学家搭建了国际化的技术平台,至今百济拥有近3000名科研人员。从成绩单来看,从利润暴亏中走过来,“激进”的百济终于抵达了众多药企皆向往的那一步:商业国际化。国际化商业化团队规模超3500人,泽布替尼在全球的销售额迅猛增长。此外,替雷利珠单抗从众多PD-1产品脱颖而出,并实现了反超。
当然,很难“烧”出下一个百济,无论是筹资金,还是等待另一场天时地利人和。
砸钱狠的6家企业中,还有恒瑞、中生制药、石药和复星医药这四大处于创新转型中的大药企。2022全年,石药、中生制药、复星医药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皆超过了15%(复星研发占制药业务收入的占比)。近年来,几者均保持着200亿元以上的年营收水平,现金流相较于其它企业较为充裕。
尤其恒瑞在经历了仿制药断崖式下跌、创新药放量不及预期的阵痛时期后,力砸近30亿做创新药,加快国内外的临床试验进度;中生制药受集采影响,其肝病药物销售额呈持续下降趋势,为消化仿制药集采带来的影响、拓宽管线,其创新转型正在加速,2022年创新药及生物药研发投入占比约75%;石药目前拥有纳米制剂药物、mRNA、ADC、PROTAC等方面的八大创新研发平台,在中国和美国分布有五大创新研发中心,国际化研发团队超2000人。
此外,创新药企信达生物的研发投入排名几乎稳定在第6名,研发投入稳定上升,2022年已逼近30亿元。
但TOP6们的排位后续也并非稳定如山,因为后来者诸如金斯瑞、君实等正在“决赛圈”中奋力冲击。
上升者君实、先声冲击TOP10“决赛圈”
2017年12月,金斯瑞子公司南京传奇与强生达成CAR-T疗法西达基奥仑赛合作之后,金斯瑞的研发开支就一路水涨船高。
一切的变化都从2018年开始,自2017年与强生合作之后,2018年金斯瑞的研发成本就从1806万美元翻数倍至7410万美元,到了2019年又增加151%至1.86亿美元,一举进入国内医药行业研发投入TOP10,其中,细胞疗法研发相关开支为1.57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也是在2019年,金斯瑞就将细胞疗法的研发开支作为单独披露项目。根据金斯瑞披露,西达基奥仑赛在2022年第四季度销售额为5500万美元,再加上第二、第三季度的收入,西达基奥仑赛上市首年度销售额约为1.34亿美元,换算为人民币约为9.2亿元。
君实生物(53.190, -0.61, -1.13%)与金斯瑞的情况不尽相同。君实生物的研发投入一直保持70%~90%的高速增长,虽然在2018年以5.38亿元排位第17,2019年以9.46亿元排位第14,到2020年就以17.78亿元排位第7,进入国内医药行业研发投入TOP10。2020年对于君实生物几乎是近几年的高光之年,不仅登陆科创板成为A+H上市biotech,还与礼来合作研发出了新冠中和抗体,获得了FDA的紧急授权。
不过,君实生物在2021年和2022年的排名有所后移,主要是研发投入增长放缓至15%~16%。当然这在以创新实力“论英雄”的TOP10决赛圈不足为奇,因为总有后来者试图突围。
横向看榜单,先声药业已经从2018年的第22位上升到了2022年第12位,研发费用从4.47亿元增长到了17.28亿元。同步增长的还有先声药业的创新药收入,自2021年,创新药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就超过了50%,到了2022年,创新药收入达到了41.28亿元,占总收入比65.3%,同比增长32.3%。有消息称,先声已将肿瘤业务独立到先声再明,包括抗肿瘤的研发、制药、营销业务。
康方和荣昌充分诠释了“有人稳步往前走,但别人跑得更快”。
以康方生物为例,五年前,它还仅以1.6亿元的研发费用排位第47名,之后的几年,康方以每年几乎翻倍的研发费用增长爬到了第20位,研发费用为13.23亿元。值得关注的是,康方生物的产品销售收入也在逐步覆盖期研发费用。
2022年,康方的PD-1/CTLA-4双抗卡度尼利单抗上市半年就卖了5.46亿元,其PD-1派安普利单抗也售出5.58亿元,产品总收入达到11.04亿元。此外。在2022年底,康方还与Summit公司达成双抗license-out合作,康方收获了5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预计最高达50亿美元的交易总额。
同样“稳定爬坡”的还有荣昌生物(68.860, -1.59, -2.26%)。2018年还以2.16亿元的研发费用排位第40,到了2022年就以9.82亿元排到了第23位。荣昌在2022年总收入为7.72亿元,并未具体披露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的销售额,但从销售量上来看,两款产品纳入医保后销量倍增,其中泰它西普较上年同期增长1780.51%,维迪西妥单抗较上年同期增长1513.23%。
下移:基石研发一年少7亿;百奥泰(30.310, -0.86, -2.76%)、歌礼原地踏步,排名连年下滑
如果评选五年来最“惨烈”的下移,当属基石药业。2018年,基石药业还以8.5亿元研发费用位列榜单第九,到了2022年却以6.14亿美元后移至第47名。不过有意思的是,基石药业的下滑是“断崖式”的,因为在2021年,其研发投入还有13.05亿元。
从基石药业年报中可以看到,其研发费用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里程碑费用及第三方合约成本由去年的10.32亿元减少至3.77亿元,雇员成本减少了5540万元。
2022年对于基石来说是动荡的一年,先在5月经历了首席执行官江宁军离任,11月,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其苏州产业化基地又暂停生产。
不过基石仅是个例,排名下滑的企业更多是由于研发费用的增速不够。翰森和科伦虽然稳步往前走,但别人跑得更快。
五年前,翰森制药以8.81亿元位居第八位,自2019年下降至第10位之后,虽然研发费用每年都有所增长,但排名一直在10~15位之间徘徊。其实仔细来看,翰森跌出前十并不意外,其研发投入虽然已经从五年前的11%左右提升到了18%,其收入也从五年前的77亿元提升到2022年的94亿元,年平均增长仅在10%左右,但同行石药、复星等大型制药企业的增速更快,研发费用增长平均每年能达30%~40%。
科伦也是如此,五年前8.85亿元的研发费用还能排到第7位,但到了2022年,仅保持稳定增长的研发费用仅能排到第11位。
稳步慢走尚且如此,更别提原地踏步了,后果便是百奥泰从第16位跌至第50位,歌礼制药直接跌出了前五十。
虽然在2018年,歌礼制药就已经排在第50位,但之后的几年里,它直接消失在前五十榜单中。原因也很明显,五年前歌礼制药的研发费用位1.43亿元,到了2022年,其研发费用还仍然仅有2.67亿元。不过也不足为奇,歌礼制药近几年的业绩收入一直在下滑,2022年的收入仅有5409万元。
百奥泰也在原地踏步,有踏出TOP50的态势。2018年,百奥泰以5.42亿元排位第16,之后几年,第18位、第32位,一直到2022年,按照其前三季度的投入水平,预计研发费用仍为5~6亿元,或许将跌出国内医药行业研发费用TOP50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