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多少家ADC企业?
发布时间:2022-08-08查看次数:400

转载自:同写意

作者: Antibody Research, 溯源

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74x8C9zbA6U92OzZLVjfOg


全中国又开始都在做ADC了,一如当年全国都在做PD-1,而且大都在做喜树碱类似物的payload。据说,有近百家,喊上名字来的70家只多不少。


ADC的开发费用极高,常规开发只到IND就在5000-7000万人民币左右,如果用定点偶联,涉及到特殊的酶,还要再高,奔着一个ADC到IND近一个亿这么走。这够过去2-3个单抗或者双抗开发至IND的钱。

5个亿,也就支撑二到三个ADC开到二期,这是在极其节省的情况下,这其中还要涵盖这几年内1到2个亿的员工工资费用。所以管线战术在ADC时代是行不通的。

ADC因为其特性,不可能如PD-1一样,去走全适应症,仅几个适应症而已。所以,想靠手中的ADC,未来上市卖钱越级成为biopharma,几乎是一件很难的事,如今ADC都还未到一线领域,其收入在国内更有限。所以biotech来做,高强度依赖于授权出海,或者授权国内大型药企。但国内药企也在做,并且国内药企也想着授权出海,目标趋同,但biotech又不及药企有后续商业化的优势。这就对biotech很不友好。

因为高成本,导致很难有人敢去做真正的创新,代价太高,所以大家都在做极为类似的事情。唯一的可比性就是速度。Biotech做的,药企也能做,以恒瑞来看,药企反而做得速度要快于biotech。

中国需要这么多同质化ADC吗?除了头部几家能卖出去,后面的一定卖不出去的。一定是要砸在手里,又不能去组建销售团队。

中国这种现状几乎无解。都在喊着FIC,但没有一个人去做这些事情。全都在me too,follow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地方卷啊卷,再过10年左右,第一三共的DXD平台,也过期了。在改或者已改喜树碱类似物的国内不下几十家。靶点也都是奔着最热的走。

量变一定会导致质变。五家做可能大家都有点活路。100家去做,大家基本都玩完,而且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成了一种恶性竞争,大家都想做容易的。难的因为临床前评价瓶颈,有时候只能到临床上才能见分晓。一期有时候都不明显,还要开二期。需要几个亿来验证真伪,是一件代价极高的事情。

但又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所以现在只能比速度。ADC本身科学性是不强的,抗体准备好,平台化生产非常容易,这就导致谁有钱,谁的速度更快。最后,拿着一堆高度同质化的玩意,来上市圈钱。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东西,真的被市场认可吗?甚至都不如仿制药开发有难度。

被卷在这种速度竞争里,每个人的体验感都很不好。但是你不做,别人就会做。导致你必须去做。

所以,又让我想起了这个段子:


图片


先前的乐观,还是浅薄了。美国的ADC赛道可能是慢了,但真正的创新还是要等美国那边探索出来了,中国才有下一步动作,在此之前,中国就在喜树碱类似物这个坑里,互相内卷。期间国内肯定有卖出去的权益,但竞争力都被稀释掉了,美国可以低价收割,可能还有一大帮抢着卖的。

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竞争,又在国内上演。导致每个人都很痛苦。说得难听,中国的ADC,其难度很多连仿制药的水平都达不到。

前十年PD-1的开发,因为国内环境和认知的不同,是有极长的时间差的,现在ADC时代,大家基本都同步,不存在长的时间差,一旦一家临床因资金或者其它问题耽搁,其他家一定会赶上。内卷程度,比PD-1过犹不及。虽然ADC涉及的靶点多,但其市场也小很多。每个需要单独开发,其初期开发成本比PD-1就要贵很多。

这种玩法,局中之人,又不得不参与。明知道结局很惨,但很多人都觉得惨的那个人,可能不是自己。即便很多知道自己最后可能很惨,又不得不掺和进来。大量的资金都浪费在了这无穷的内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