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历史轴线上看,2025年,许多变革正在发生。
新药开发方面,减肥药迈入广阔的心血管和代谢疾病领域,成为继肿瘤、免疫学和罕见病疗法等传统特药之后的大热门。同时,产业大环境也在变化——尽管投资和并购的资金环境看起来正在回暖,但是尚未完全适应创新药逻辑的医疗系统很难支撑创新药回报,许多国家的医疗系统因此走上改革之路,患者主导权日益增加。另一边,曾让中国投资者感到迷茫的AI制药,正在全球医疗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应用法规也将在2025年出台……
我们身处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地缘政治摩擦还在威胁着生物制药行业全球化趋势,但2025年生物制药行业基本面或将发生变化。本文结合Nature发布的一篇评论,梳理2025年医药行业正在发生的5大变革。
肿瘤疗法:双抗崛起与剂型创新
肿瘤疗法依然处于创新前沿,2025年有望迎来重大突破。
个性化癌症疫苗可能成为现实。今年,FDA有望批准首个个性化癌症疫苗——Moderna的mRNA-4157与默沙东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联合用于黑色素瘤治疗。
根据此前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公布的最新随访数据,mRNA-4157与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治疗,可使经手术切除的高风险黑色素瘤(III/IV期)患者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49%,远端转移或死亡风险降低62%。而且,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相比,mRNA疫苗具有更高的针对性和更低的副作用,有望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该疗法一旦获批,或意味着抗癌步入私人定制时代,将重塑癌症治疗格局。
双特异性抗体领域成果丰硕。靶向PD1和VEGF的依沃西单抗(ivonescimab)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中表现优异,成为首个在头对头试验中超越帕博利珠单抗的新疗法。虽然目前仅有中国的临床试验数据,但全球研究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新的治疗标准或许即将诞生。泽尼达妥单抗(Zanidatamab)是首个能与同一靶点(HER2)上的两个表位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于2024年11月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胆道癌,2025年将正式应用于临床。
药物剂型的改良与创新同样值得关注。2024年9月,FDA批准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Tecentriq)的皮下注射制剂。12月,FDA批准了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纳武利尤单抗的皮下注射制剂。此外,帕博利珠单抗皮下注射剂MK-3475A的III期临床研究在2024年取得成功,该剂型也会很快进入市场。新剂型将大大提高患者用药的便利性,改善治疗体验。
减肥药物:新数据与医疗保险变数
过去几年,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Wegovy)和礼来替尔泊肽(Mounjaro/Zepbound)等GLP-1药物推动了减重市场的快速增长,2024年。全球减重处方药市场规模预计超过300亿美元。随着口服司美格鲁肽的上市,该市场或将继续增长。
2025年虽然可能没有全新的药物上市,但预计会有已上市和在研药物的关键试验结果公布。例如替尔泊肽的全球III期心血管结局试验SURPASS-CVOT,以及口服司美格鲁肽的EVOKE和EVOKE+临床试验结果,该试验正在评估司美格鲁肽对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患者认知和功能的影响。目前,GLP-1类药物已被阶段性验证其在降糖和减肥之外还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代谢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慢性肾病(CKD)等疾病有不凡的疗效表现。
即将公布III期试验数据的GLP-1新分子包括礼来的orforglipron和勃林格殷格翰的GLP-1/GCG受体双重激动剂survodutide。此外,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和卡格列肽(Cagrilintide)的复方制剂CagriSema与替尔泊肽的头对头III期研究也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该研究预计将于2025年8月完成。
医疗保险支付方对于减重药物的决策也将对市场发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美国Medicare对减重药物的资助政策在特朗普再次上台后面临变数——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组合产品位列第二轮”医保谈判”药品名单之中,该产品价格或将面临大幅度下调。而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则积极推广礼来的Mounjaro,预计2025年开始启动为期五年的真实世界研究(SURMOUNT-REAL),这反映了医疗支付方希望收集有关减重药物成本/效益的详细证据。
并购市场充满潜力:买方、卖方需求紧迫
与疫情后2023年的并购热潮相比,2024年开始并购活动有所降温,总交易额约450亿美元,较上一年下降了62%。
不过,2025 年的并购市场依然充满潜力。从买方市场来看,大型制药公司拥有超过1.5万亿美元的并购资金,且到2030年,超2000亿美元的上市产品收入将面临专利到期风险,一些大型制药公司近 64%的销售额可能受到影响,这使得它们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投资者也在不断施压,要求药企主动介入减重、ADC和双抗等新兴热门领域。
卖方市场来看,约70%的临床阶段项目由Biotech公司推进,其中60%的资产尚未找到合作伙伴,例如,Viking公司的VK2735和Structure Therapeutics公司的GSBR-1290等减重药物都具有巨大潜力。
资金方面,尽管IPO市场重新开放,生物技术公司股价也因利率下降而有所提振,但仍有三分之二的已上市生物技术公司资金紧张,现金储备可能仅能维持不到12个月的运营,急需资金支持。
当然,市场仍需谨慎看待2025年的并购前景。特朗普新政府、宏观经济形势、地缘政治因素以及监管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美国《降低通货膨胀法案》可能进行修订,都给并购活动带来了不确定性。但一旦这些不确定因素逐渐消散,并购市场有望再次被买方和卖方需求所激活。
AI制药应用与监管框架变革
为了确保AI应用的安全和道德,以及其使用的正确性,各国政府正在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的法律框架。
第一部专门针对AI的全球性法规——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自2025年2月2日起生效,开创了国际上AI治理的先例。在药物研发领域,涉及临床诊断、监测、辅助治疗决策或患者互动等方面的AI应用。旨在通过严格的法规保障AI技术的安全性、透明性和公正性,但可以预想,该法案同时会为为企业带来新的合规压力和运营成本。
美国也在尽快建立AI制药应用监管体系。2025年1月6日,FDA发布《关于使用人工智能支持药物和生物制品监管决策的考虑因素》的草案指南,该草案为行业和相关方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框架,用于评估和确保AI模型在药物开发生命周期中的可信度,同时鼓励申办方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尽早与FDA沟通,讨论AI模型风险。
除法规因素外,受算法效率、硬件效率和训练数据可用性稳步提升的推动,AI 的计算性能在未来一年内至少将翻倍,这将增强其进行生物学或医学预测的能力。然而,生物系统极为复杂,从分子层面的预测过渡到细胞或人体层面的预测难度极大。因此,预计会有更多由AI发现的分子进入临床试验,但AI在临床证据生成方面的应用进程会相对缓慢。
患者主导权与自费支付倾向
心血管代谢疾病和其他高患病率的慢性疾病领域,正呈现出日益明显的消费化趋势。
患者越来越愿意为私人用药咨询和私人处方药物付费。私人处方平台不断发展,临床级别的诊断和监测手段也逐渐向消费者普及。互联网医疗的蓬勃发展,智能手表的心脏监测和心电图等功能就是这一趋势最好的例证。消费化趋势扩大了药物市场,但也引发了关于医疗服务公平性的伦理问题。
这一现象背后,各国医疗系统都在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预算挑战,一方面慢性疾病(如肥胖症)的影响日益加剧,另一方面治疗这些疾病的新疗法成本高昂。因此,许多国家的医疗系统限制了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推动了自费支付和治疗决策权向患者转移的趋势。
商业因素同样在驱动用药主导权的变革。一些国内药企已有所感知,现在的患者已经掌握许多信息渠道,用药时不再单纯依靠医生建议,并希望能够自主决定用药。对于想要收回药物研发成本的药企来说,患者的自主决定和自费支付倾向有时也意味着更高的销售额和市场上限。
本文源自:医药魔方